老槐树下的约定:三代人的诚信守护
在皖南青山环绕的小村落里,有棵三百年的老槐树,树干上深深嵌着半枚铜钱。每到立夏这天,村里最年长的吴阿婆总会拄着枣木拐杖,在树荫下讲起那个被风雨打磨得发亮的故事。
1937年深秋,货郎张庆生挑着担子进山收山货时,被突如其来的山洪困在村里。村民王守业把最后半袋黍米分了他一半,临别前张庆生掰开祖传的铜钱:『等开春路通了,我定带着盐巴和针线回来!』两人将铜钱合在槐树裂缝中作为信物。
谁料那年冬天日军扫荡,王守业为保护乡亲转移被流弹击中。垂危时把铜钱交给儿子铁柱:『张家叔叔若来...』话未说完便咽了气。次年清明,衣衫褴褛的张庆生果真背着竹篓回来,发现村里只剩焦土。他在槐树下跪了整夜,临走前用烧黑的树枝在树皮上刻下『信义』二字。
1983年暴雨冲垮山路,铁柱的儿子建军在槐树根处发现了生锈的铜钱。他按父亲临终嘱咐,每月初五都去县城长途车站等人。直到2008年冬,他终于等到个拄着登山杖的老人——张庆生的孙子带着爷爷的骨灰盒专程前来。在建军新开的农家乐墙上,挂着幅用玻璃框封存的铜钱拼图,旁边是张庆生晚年写的日记:『四十三年梦槐安...』
现在村里的孩子们总爱围着吴阿婆问后来呢?老人就笑着指向槐树新抽的绿芽。去年有开发商想买地建度假村,全村人连夜给古树系上红绸带。建军现在带着大学生做电商,把山货包装袋上都印着铜钱图案。上个月,有位台湾游客盯着图案看了很久,从钱包里掏出个褪色的红布包...
槐花又飘香时,县电视台来拍纪录片。镜头扫过树下新立的石碑,上面既不是景点介绍也不是捐款名单,只工整刻着祖孙三代人的名字和生卒年月。编剧追问为什么不写点煽情的解说词?建军搓着粗糙的手掌:『老辈人教过,诺言这东西啊,种在地里比挂在嘴上长得牢。』
如今那半枚铜钱仍嵌在树身里,另半枚躺在县博物馆的展柜中。两截金属中间隔着玻璃与树皮,却比任何完好无损的文物都更让人驻足。有细心的游客发现,铜钱断口处竟严丝合缝地长出了嫩绿的新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