老槐树下的誓言:乡村教师坚守深山40年的故事
在云雾缭绕的大山深处,有一所只有23个学生的乡村小学。校门口的老槐树比学校年纪还大,斑驳的树干上刻满了一代代孩子的身高记号。58岁的陈立根老师总爱说:'这棵树啊,看着386个娃娃走出大山哩!'
1983年的夏天,刚从师范毕业的陈立根跟着老乡的驴车进山。颠簸了七个小时后,他看到的是歪斜的土坯房教室,十几个光脚丫的孩子趴在石板上写字。'当时就觉着心被揪住了,想起我娘说的——读书人的本分是给知识插上翅膀。'
第一年冬天特别难熬。教室漏风,陈老师就把办公桌挪到风口挡着。学生们冻得握不住笔,他每天凌晨四点起床,绕三里地去拾柴火。有个叫二妮的小姑娘总偷偷往他办公室塞烤红薯,红薯皮上总沾着炭灰指印。
最危险的是1996年暴雨季。山洪冲垮了出村的路,陈老师用麻绳把自己拴在树上,一个个把孩子背过湍流。五年级的虎子被冲出去五六米,陈老师扑进水里拽住他书包带,自己的腿被尖石划得血肉模糊。现在虎子当了镇卫生院的医生,每年都回来给老师检查腿伤。
2008年县里要撤并教学点,陈老师连夜走了18里山路去教育局。他带着三大本相册:第一本是毕业生合影,第二本是孩子们获奖的作文,第三本拍的是雨天教室接雨的36个盆碗。'当时我说,只要有1个娃,这学校就得开着。'老局长后来回忆,那天陈老师手背上的青筋都在发抖。
如今学校有了新校舍,但陈老师还住在当年的土房里。墙上贴着2018届全体学生送的地图——23个红标扎在不同城市,每个标旁都写着'老师,这是我办公室的窗户'。每天清晨,老槐树下的读书声依然准时响起,混着柴火灶噼啪的声响,飘出很远很远。
去年冬至,已经当上建筑公司项目经理的大伟带着工友们回来了。他们在老槐树下垒了个水泥台,刻着所有学生的名字。陈老师第一次在学生面前红了眼眶:'我这辈子啊,就像山里的灯笼椒,看着不起眼,可心里头烫着呢!'
今年清明,最新一批毕业生把录取通知书复印件埋在了树根下。陈老师蹲在地上抚平土坑的样子,就像四十年前那个蹲在石板旁教握笔姿势的年轻人。山风掠过树梢,沙沙响成一片掌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