善良的卖油翁:一勺油改变穷书生命运的故事
明朝万历年间,江南有个叫周家村的小地方,村里有位六十多岁的卖油翁,人们都叫他张老爹。
张老爹每日挑着油担走街串巷,油葫芦碰得叮当响。这年寒冬腊月,村里来了个衣衫单薄的穷书生李文启,租住在村东头的破庙里。书生每日天不亮就捧着书卷诵读,夜里就着月光写字,饿了就去山上挖野菜充饥。
这天清晨,张老爹路过破庙,听见里面传来撕心裂肺的咳嗽声。推门一看,书生正蜷在稻草堆里发抖,脸色青白如纸。张老爹二话不说放下油担,掏出怀里焐着的两个烤红薯:'后生仔,趁热吃。'
此后每天,张老爹都会'恰好'多带些吃食。正月里油价涨了三文钱,他却仍按老价钱卖给书生,悄悄往油瓶里多舀一勺。书生要付钱,他就摆摆手:'我这把年纪要钱做什么?你好好读书就是报答。'
三月科考在即,书生却连赶考的路费都没有。张老爹得知后,连夜敲开当铺大门,当了祖传的银烟杆。他把碎银子塞给书生时,手掌上还带着当铺画押的红印。
放榜那天,整个周家村都轰动了——李文启高中举人!新举人回乡第一件事就是跪在张老爹门前,却发现油担蒙尘,老人已卧病半月。原来那日当完烟杆,老人冒雨回家染了风寒。
后来李文启赴任知县,专门在后衙辟了间油坊,请张老爹当掌柜。更奇的是,老人那些多给的'一勺油',竟被书生记了满满一本账,折算成银子在县城办了义学。
如今县志里还记着这事,那本'油账'和银烟杆就供在义学正堂。每逢初一十五,总有人往烟杆里添一撮新烟丝,青烟袅袅,仿佛在续写这个关于温暖的古老故事。
张老爹每日挑着油担走街串巷,油葫芦碰得叮当响。这年寒冬腊月,村里来了个衣衫单薄的穷书生李文启,租住在村东头的破庙里。书生每日天不亮就捧着书卷诵读,夜里就着月光写字,饿了就去山上挖野菜充饥。
这天清晨,张老爹路过破庙,听见里面传来撕心裂肺的咳嗽声。推门一看,书生正蜷在稻草堆里发抖,脸色青白如纸。张老爹二话不说放下油担,掏出怀里焐着的两个烤红薯:'后生仔,趁热吃。'
此后每天,张老爹都会'恰好'多带些吃食。正月里油价涨了三文钱,他却仍按老价钱卖给书生,悄悄往油瓶里多舀一勺。书生要付钱,他就摆摆手:'我这把年纪要钱做什么?你好好读书就是报答。'
三月科考在即,书生却连赶考的路费都没有。张老爹得知后,连夜敲开当铺大门,当了祖传的银烟杆。他把碎银子塞给书生时,手掌上还带着当铺画押的红印。
放榜那天,整个周家村都轰动了——李文启高中举人!新举人回乡第一件事就是跪在张老爹门前,却发现油担蒙尘,老人已卧病半月。原来那日当完烟杆,老人冒雨回家染了风寒。
后来李文启赴任知县,专门在后衙辟了间油坊,请张老爹当掌柜。更奇的是,老人那些多给的'一勺油',竟被书生记了满满一本账,折算成银子在县城办了义学。
如今县志里还记着这事,那本'油账'和银烟杆就供在义学正堂。每逢初一十五,总有人往烟杆里添一撮新烟丝,青烟袅袅,仿佛在续写这个关于温暖的古老故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