善良的盲婆婆与报恩的燕子
在南方一个叫青溪村的小山村里,住着一位六十多岁的盲眼婆婆。人们都叫她陈婆婆,她丈夫早逝,唯一的儿子去城里打工后再没回来。陈婆婆靠着给村里人缝补衣服、编竹篮勉强糊口,最值钱的家当是屋檐下那个年年都有燕子来筑巢的老木梁。
那年春天特别冷,倒春寒让刚绽开的桃花都结了冰凌。清晨陈婆婆摸到灶台边生火时,突然听见地上有扑棱棱的声音。她蹲下身摸索,指尖碰到一团发抖的小东西——是只从燕窝里掉出来的雏燕,翅膀上还沾着血痂。
‘可怜见的,你爹妈准是寻食时遭了野猫。’陈婆婆用围裙兜起小燕子,把准备煮粥的糙米磨成粉,调成米汤一滴一滴喂。夜里她把燕子裹在旧棉袄里贴身暖着,自己却冻得咳嗽了半宿。
转眼到了梅雨季。小燕子羽翼渐丰,总爱站在陈婆婆肩头,用喙轻轻梳理她灰白的鬓发。村里孩子来看稀奇,陈婆婆就让他们摸燕子光滑的羽毛:‘轻些,它左翅第三根翎毛折过,还疼着呢。’
中秋前夜,暴雨冲垮了村东头两户人家的土墙。第二天清早,陈婆婆摸出攒了半年的二十块钱,又让燕子叼着破荷包给村长家送信。荷包里歪歪扭扭的字条写着:‘把我梁上的燕窝取下来,听说城里人收这个泡酒,钱给王老汉修墙用。’
深秋时燕子该南飞了。那天早晨陈婆婆在窗台放了晒干的蚂蚱,可直到日头西斜,肩头再也没有熟悉的重量。她摸着空荡荡的屋檐笑骂:‘没良心的小东西,走也不说声...’却把最后一个鸡蛋黄捏碎撒在院子里。
第二年开春,村里来了个穿西装的男人。他举着手机直播老屋的燕子窝:‘家人们看!这绝对是金丝燕的窝!’突然镜头里闪过一道黑影——去年的燕子像箭一样俯冲下来,狠狠啄在那人手上。陈婆婆听见动静急得直跺脚:‘不许欺负我的燕!’
那天晚上,燕子衔来一根金黄的麦秸放在陈婆婆掌心。婆婆摸着麦秸上系的红绳突然哭了——这是她儿子离家时裤脚上沾的麦秸,当年她偷偷绑了红绳求平安。三天后,一个满脸风霜的中年男人跪在了老屋门口。
如今青溪村多了家‘燕归巢’民宿,陈婆婆坐在院子里教游客编竹篮。总有燕子落在她脚边,啄起散落的竹篾往她手里送。村里孩子都知道,要是谁欺负小动物,陈婆婆的竹尺子敲手心可疼了。而那只翅膀带伤的燕子,每年清明都会准时回来,喙里总叼着不同的礼物:有时是山那边的野枣,有时是城里才有的软糖。
去年冬天陈婆婆病了,燕子竟啄开卫生所的玻璃窗,把退烧药片放在她枕边。护士后来调监控才发现,这燕子每天凌晨都去药店屋檐下守着,等最早一批货物卸车时,精准叼走一板没拆封的药。
今年开春,村里立了块‘护燕碑’。碑文是陈婆婆口述的:‘禽鸟尚知恩义,人岂能不如燕?’现在整个县城的孩子都懂得,看见受伤的燕子要轻轻捧起来,因为它们的记忆比人类长久得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