深山里的守灯人:一盏油灯照亮三代人的坚守
在浙西连绵的群山中,有个叫雾云坳的小村落。这里至今保留着一项独特的传统——每夜在村口点一盏油灯。这个习惯已经延续了八十七年,而守护这盏灯的王家三代人的故事,就像灯芯里跳动的火苗,温暖着整个山村。
1936年的冬天特别寒冷。刚上任的村塾先生王秉章发现,常有晚归的樵夫在陡峭的山路上失足。某个风雪夜,他把自己结婚时用的红灯笼挂在老樟树上,没想到第二天就在树下发现一筐新鲜的野山菌。这个朴素的回报让书生明白了什么,从此每晚雷打不动地添灯油。
1952年合作社时期,煤油要凭票购买。王家长子王志明每天多走二十里山路,就为收集松脂做替代燃料。有次暴雨冲垮山路,他硬是抱着灯柱在齐腰深的水里站了半夜。后来村民们发现,他冻僵的手心里还攥着用油纸包好的火柴。
时间来到2008年,大学毕业的王家孙女王媛带着太阳能灯回到家乡。当她准备替换那盏祖传的铜油灯时,九十岁的陈阿婆颤巍巍端来一碗杨梅酒:'丫头,这灯照着我嫁进来,照着你爸出生,也照着我家幺妹考上县中。'那天晚上,新旧两盏灯同时在村口亮起。
现在雾云坳成了旅游网红村,但游客们最爱听的还是'灯爷'王志明讲故事。老人总爱指着灯罩上的划痕说:'这是58年大炼钢铁时,我爹藏灯被铁丝网刮的。'而最新添的一道,是去年山洪时王媛抢运灯台被碎石磕的。
今年清明,村里给王家颁了块'光明家风'的匾。颁奖那天恰逢大雾,村民们自发提着各式灯笼站在山路两旁。远远望去,就像那条王先生最初想照亮的险径,如今自己发出了温暖的光。
在这个追求快节奏的时代,雾云坳的灯光似乎显得有些固执。但每当夜幕降临,那簇跳动的火苗都在诉说:有些承诺需要整个生命来兑现,有些温暖值得用世代去传递。就像灯台上刻着的那行小字——'光明不过举手劳,守得千年便是道'。
后记:笔者实地走访时,正遇上王媛在教孩子们用山核桃油做灯芯。她笑着说现在改用LED灯了,但每月十五还是会点传统油灯。'记忆需要载体',她擦拭灯台的动作,和八十年前老照片里祖父的样子重叠在一起。
1936年的冬天特别寒冷。刚上任的村塾先生王秉章发现,常有晚归的樵夫在陡峭的山路上失足。某个风雪夜,他把自己结婚时用的红灯笼挂在老樟树上,没想到第二天就在树下发现一筐新鲜的野山菌。这个朴素的回报让书生明白了什么,从此每晚雷打不动地添灯油。
1952年合作社时期,煤油要凭票购买。王家长子王志明每天多走二十里山路,就为收集松脂做替代燃料。有次暴雨冲垮山路,他硬是抱着灯柱在齐腰深的水里站了半夜。后来村民们发现,他冻僵的手心里还攥着用油纸包好的火柴。
时间来到2008年,大学毕业的王家孙女王媛带着太阳能灯回到家乡。当她准备替换那盏祖传的铜油灯时,九十岁的陈阿婆颤巍巍端来一碗杨梅酒:'丫头,这灯照着我嫁进来,照着你爸出生,也照着我家幺妹考上县中。'那天晚上,新旧两盏灯同时在村口亮起。
现在雾云坳成了旅游网红村,但游客们最爱听的还是'灯爷'王志明讲故事。老人总爱指着灯罩上的划痕说:'这是58年大炼钢铁时,我爹藏灯被铁丝网刮的。'而最新添的一道,是去年山洪时王媛抢运灯台被碎石磕的。
今年清明,村里给王家颁了块'光明家风'的匾。颁奖那天恰逢大雾,村民们自发提着各式灯笼站在山路两旁。远远望去,就像那条王先生最初想照亮的险径,如今自己发出了温暖的光。
在这个追求快节奏的时代,雾云坳的灯光似乎显得有些固执。但每当夜幕降临,那簇跳动的火苗都在诉说:有些承诺需要整个生命来兑现,有些温暖值得用世代去传递。就像灯台上刻着的那行小字——'光明不过举手劳,守得千年便是道'。
后记:笔者实地走访时,正遇上王媛在教孩子们用山核桃油做灯芯。她笑着说现在改用LED灯了,但每月十五还是会点传统油灯。'记忆需要载体',她擦拭灯台的动作,和八十年前老照片里祖父的样子重叠在一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