深山里的守灯人:一盏油灯照亮三代人的坚守

admin3周前未分类17
在浙西连绵的群山中,有个叫雾云坳的小村落。这里至今保留着一项独特的传统——每夜在村口点一盏油灯。这个习惯已经延续了八十七年,而守护这盏灯的王家三代人的故事,就像灯芯里跳动的火苗,温暖着整个山村。

1936年的冬天特别寒冷。刚上任的村塾先生王秉章发现,常有晚归的樵夫在陡峭的山路上失足。某个风雪夜,他把自己结婚时用的红灯笼挂在老樟树上,没想到第二天就在树下发现一筐新鲜的野山菌。这个朴素的回报让书生明白了什么,从此每晚雷打不动地添灯油。

1952年合作社时期,煤油要凭票购买。王家长子王志明每天多走二十里山路,就为收集松脂做替代燃料。有次暴雨冲垮山路,他硬是抱着灯柱在齐腰深的水里站了半夜。后来村民们发现,他冻僵的手心里还攥着用油纸包好的火柴。

时间来到2008年,大学毕业的王家孙女王媛带着太阳能灯回到家乡。当她准备替换那盏祖传的铜油灯时,九十岁的陈阿婆颤巍巍端来一碗杨梅酒:'丫头,这灯照着我嫁进来,照着你爸出生,也照着我家幺妹考上县中。'那天晚上,新旧两盏灯同时在村口亮起。

现在雾云坳成了旅游网红村,但游客们最爱听的还是'灯爷'王志明讲故事。老人总爱指着灯罩上的划痕说:'这是58年大炼钢铁时,我爹藏灯被铁丝网刮的。'而最新添的一道,是去年山洪时王媛抢运灯台被碎石磕的。

今年清明,村里给王家颁了块'光明家风'的匾。颁奖那天恰逢大雾,村民们自发提着各式灯笼站在山路两旁。远远望去,就像那条王先生最初想照亮的险径,如今自己发出了温暖的光。

在这个追求快节奏的时代,雾云坳的灯光似乎显得有些固执。但每当夜幕降临,那簇跳动的火苗都在诉说:有些承诺需要整个生命来兑现,有些温暖值得用世代去传递。就像灯台上刻着的那行小字——'光明不过举手劳,守得千年便是道'。

后记:笔者实地走访时,正遇上王媛在教孩子们用山核桃油做灯芯。她笑着说现在改用LED灯了,但每月十五还是会点传统油灯。'记忆需要载体',她擦拭灯台的动作,和八十年前老照片里祖父的样子重叠在一起。

相关文章

善良的报偿:老木匠与神秘乞丐的暖心故事

在江南水乡的一个小镇上,住着一位年过六旬的老木匠,人们都叫他张师傅。张师傅手艺精湛,为人正直善良,镇上谁家需要修家具、打门窗都会找他。那年的冬天特别寒冷,雪下得比往年都要大。腊月二十三小年那天,张师傅...

老木匠的最后一课:善良比手艺更能传世

在浙南山区的青溪村,有位年过七旬的老木匠姓周,村民都叫他周师傅。他做的榫卯家具能传三代人,可最让人称道的却不是他的手艺。那是2018年的梅雨季,村里来了个收古玩的陈老板,看中了周师傅家祖传的黄花梨工具...

善良的樵夫与山中精灵:一场改变村庄命运的奇遇

在云雾缭绕的青山深处,有个叫柳溪村的小村落。村里住着个叫老周的樵夫,五十多岁,脸上总挂着憨厚的笑容。每天清晨,他都会扛着斧头进山砍柴,再用扁担挑到镇上换些油盐。那年冬天特别冷,山风刮在脸上像刀子似的。...

善良的守林人与山神的报恩:一个温暖人心的民间传说

在云南大理的苍山脚下,流传着一个关于善良与报恩的美丽故事。这个故事发生在三十年前,至今仍被当地村民津津乐道。李大山是苍山最后一位专职守林人,每天清晨都会背着竹筐巡山。1992年的深秋,他在海拔3000...

善良的磨坊主与神秘乞丐:一碗粥换来的奇迹

在青峰山下的李家村,流传着一个让三代人都津津乐道的故事。每年腊八节,村里的老人总会围坐在老磨坊的火塘边,给孩子们讲起那个风雪交加的夜晚。那是光绪二十三年的冬天,比往年都要冷得多。村里的磨坊主张有福刚给...

老槐树下的约定:三代人的诚信守护

在皖南青山环绕的小村落里,有棵三百年的老槐树,树干上深深嵌着半枚铜钱。每到立夏这天,村里最年长的吴阿婆总会拄着枣木拐杖,在树荫下讲起那个被风雨打磨得发亮的故事。1937年深秋,货郎张庆生挑着担子进山收...

发表评论    

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、交流您的观点。